以「文化為體,地方為用」,當一位最接地氣的點燈人 --你應認識的「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」
一、開場白
數十年來臺灣各地返鄉青年與地方文史團體陸續崛起,加上臺灣文物調查與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,每年各縣市文物普查調研、文化資源清查與運用、宮廟文創開發、地方團體創生等需求大增,亟需文物與文史地方調查人才;尤其是深耕地方創生團體數量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增長。隨著各地創生模式朝向多元化反映出臺灣地方社會的成熟,「文化」這領域也成為庶民或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當前臺灣大專院校中,「地方文化」雖非各研究所的專業主場,但能成為關鍵少數--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有形或無形文化、人群的行坐住臥,能夠記錄、素描、反思、詮釋到創造,若能深入地方文化與社群,便是當代社會最期盼的文化點燈者。
鑒於社會風氣的轉變,110學年度成立的「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」學程,整合了人文社會學院兩個獨立所「歷史與文物研究所」、「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」的專業,呼應臺灣當前對地方文化、社會創新人才需求的呼聲,於110學年度招生,目前已招收兩屆學生。如此看來,相較於本校各研究所中,這是成立甫滿一年的新兵!不過,本碩士班名稱上雖屬學程編制,也算校內研究所的菜鳥,但在規劃上一點都不馬虎––我們強調「文化為體、地方為用」作為「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」發展方向,是兩所update後的2.0版本!
二、帶你去哪?學程規劃與發展
本學程以「地方文化調查與社會創新」為發展方向,透過「地方文化資源調查與整合」、「地方創生與地方設計」為實際作法,讓老師引領學生,共同「尋找地方的光」!這種讓地方發光的方式,不是透過跨國企業或大量資金以商品消費模式來運作,而如同《老子》的「用其光,復歸其明」,讓地方上原有的光來照亮自己。因此以地方為場域,將地方文化、生活慣習帶入地方設計,強調地方的真實,讓地方自己思考,以文化而不是用經濟,來規劃地方創生適合腳本。
同時,在逢甲過去已建立的大學社會責任的招牌下,本學程整合校內師資,除了編制內4位師資(李建緯特聘教授、侯勝宗特聘教授、王志宇教授、陳玉苹助理教授),提供文物調查鑑識與文創、科技平臺整合運用、地方文史與宗教調查、人類學側寫與論述等能力的培養,更搭配校內多位支援師資,包括民間信仰、文字與文案、大數據與科技運用、專案管理、社區營造、劇場經營等方向,透過人文科技做為平臺。學程的發展方向分成兩個主軸,即歷史文物與社會創新,學生在實際運用上可分成三個面向:
(一) 歷史文物/文化調查:臺灣寺廟文化、臺灣民間宗教文物調查專題、方志與田野調查、文物學、中國古代珍玩、臺灣民間佛教、善書與民間教派、文化與經濟、文化調查與地方設計、原住民知識與文化治理、視覺藝術研究方法、臺灣史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。
(二) 社會創新/地方創生: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創新、地方創生、永續環境倡議與行動、商業模式應用與創新、文化與文案、群眾募資與社會創業、社會創新跨國比較、地方設計專案管理。
(三) 智慧人本:數位人文為導向,包括Google數位行銷、文化資產AR/VR虛擬增擬實際應用、數位科技與共善、文物影像數據運用。
三、十八銅人陣:課程特點
在課程設計方面,在全校統一碩士班24學分畢業門檻下,本學程和院內中文所、外文所設有雙主修承認,學生可在自身選擇的專業基礎上,強化文案、文字以及與跨國溝通能力,為專業加值。
本學程各門課皆採專題課程,強調以基本觀念前導,實際狀況為議題,透過產學計畫來練功。除了所上必修3學分的實作課程,各門課均安排實地參訪,讓學生的學習根基在真實場域上,故每學期安排1~2次校外參觀,如國立故宮博物院、臺灣文獻館、黃金博物館、文物市場、地方創生團體、社會企業參訪等,甚至也規劃為期10餘天的海外移地教學,如北京、泉州、漳州、馬來西亞等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文史與文物田野調查相關課程,強調修課同學應具備撰寫調查報告的即戰力,有助於為日漸受重視的文物調查能力,打下基礎。
四、我的未來不是夢!未來機會
本學程邁入第二年,研究生來源除了各校應屆畢業生,還包括各行各業中事業有成的達人,如珠寶鑑定師、攝影師、文創設計者、室內設計師、電影收藏家、地方創生工作者、國中老師…等。對於從事專業工作者,透過本學程的訓練可讓能力加值;準備進入社會就業的學生,本學程也訓練學生具備與業界接軌的能力,包括文化事業、文物調查與管理、地方創生、社會企業等相關領域、非營利組織等。技術可以被取代,但文化是無形的實力,我們讓學生既具備專業技術,更兼具文化競爭力!
李建緯教授帶領修課研究生參與調研計畫,圖中為臺南鹽行天后宮清代三媽神像進行科學檢測
王志宇教授帶領修課學生赴南投碧山巖進行調查訪問
陳玉苹老師研究所課程「博物館與地方文化」,帶領同學實際進行田野調查,拜訪中區的匾額雕刻師。透過深度訪談梳理工藝師的生命經驗,並將成果以線上策展的方式放置於中研院開放博物館,讓更多人能認識與了解地方工藝師與工藝技術目前的處境。
陳玉苹老師通識統合類課程「從人類學看世界」結合劇場教學,讓學生能從五感的開發來增加田野調查時的敏感度。在成果展演上,讓同學運用「角色替換」的技巧進行展演,以達到同理心的訓練。
Share: